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特战团长”和“黑寡妇”,让普京都深感头疼的一群匪徒

2020-08-03 18:00:35

莫夫扎尔·巴拉耶夫,恐怖组织“车臣特战团”团长,一手制造了轰动全球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剧院劫持事件,当时只有23岁,别看年纪小,已经和俄军战斗了多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战场老兵,是俄军和情报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巴拉耶夫有个叔叔叫阿尔比·巴拉耶夫(老巴拉耶夫),是臭名昭着的车臣非法武装3号人物,与恐怖大亨拉登关系密切。

2001年6月23日,老巴拉耶夫在俄军对车臣的空袭中被炸死,巴拉耶夫随即接管了老巴拉耶夫的武装力量,并发誓报仇,不断策划和攻击俄军目标,手段残忍。

要打击报复俄罗斯,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到俄罗斯的心脏莫斯科去,车臣非法武装头目沙米尔·巴萨耶夫和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认为巴拉耶夫虽然年轻,但鬼点子多,精明能干,是现场指挥恐怖袭击的最佳人选。事实证明两人的眼光没有看错,巴拉耶夫在随后的行动中展现出了超强的指挥能力,为俄罗斯日后解决剧院人质危机制造了巨大困难。

巴拉耶夫多次秘密潜入俄罗斯踩点侦察,最初选定的目标是莫斯科郊外的一处核电站,但戒备森严无从下手,于是又把目光放到了俄罗斯政治中心克里姆林宫附近。在距离克里姆林宫4.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工业园与克里姆林宫隔河相望,警备松懈,园内有一处轴承厂文化宫,剧院内常年上演俄罗斯经典名剧《东北风》,此剧每次上演都会吸引大量观众观看,其中就包括不少外国人。警备松懈、平民众多、牵涉外国人士、地点敏感、影响力大,这些要素几乎满足了一次重大恐怖袭击所需要的所有条件,简直是巴拉耶夫报复俄罗斯的理想场所,袭击目标在2002年年初就此敲定。

随后,巴拉耶夫等恐怖分子开始利用假护照有组织有计划潜入莫斯科。巴拉耶夫假扮成一名叫鲁斯兰的车臣商人,绕道土耳其,混过边防进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最后乘火车进入莫斯科。其余70多名恐怖分子三三两两为一组,从达吉斯坦共和国马哈奇卡拉中转,乘坐长途汽车陆续抵达莫斯科。所有恐怖分子到达莫斯科后分散居住在偏远破旧的小旅馆内,没有命令不得随意外出走动,防止暴露身份。行动所需的武器、弹药、车辆等装备器材全部由巴萨耶夫安排另一路人马走私入境,或者由俄罗斯地下黑市购买。

在这些恐怖分子中有19名巴拉耶夫特意准备的,让世人闻之色变的“黑寡妇”。顾名思义,寡妇是指失去丈夫的妇女,这些女性死去的丈夫不是别人,正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击毙的非法武装分子。巴拉耶夫利用现实、宗教等因素对这些女性洗脑控制,加深她们对俄罗斯的仇恨,从而以身体为炸弹载体,绑着自制炸弹,全身用黑袍遮挡,接近目标后引爆炸弹发动自杀式袭击,让人防不胜防,因此被称为“黑寡妇”。巴拉耶夫和他手下的这些“黑寡妇”,让俄罗斯和普京都深感头疼。

“黑寡妇”与巴拉耶夫颇有渊源,第一位对俄罗斯发动自杀式袭击的“黑寡妇”哈瓦·巴拉耶娃是巴拉耶夫的姐姐。2000年6月7日,巴拉耶娃绑着炸弹驾驶卡车对俄军一处哨所发动自杀式袭击,造成俄军2死5伤,自己也被炸得只剩下脑袋。对于发动袭击后如何控制近千人的人质,巴拉耶夫想到了自己的姐姐,如果让“黑寡妇”分布在人质中间,绝大数人质将会因为害怕被炸死而放弃抵抗。于是巴拉耶夫组建了以自己婶婶祖拉·巴拉耶夫(老巴拉耶夫的妻子)为头目的19人“黑寡妇”敢死队,对她们进行射击、爆破、埋雷等军事技能的训练,她们中年龄最大的有52岁,最小的仅有15岁。

2002年夏天,巴拉耶夫找到轴承厂文化宫管理员,以高额租金租下文化宫的地下室和仓库,声称开酒吧和咖啡馆。随后巴拉耶夫又以装修需要改结构为由向管理员索要了文化宫的建筑图纸,有了图纸,巴拉耶夫把文化宫研究了个遍,找到了适合安放炸药的位置,并规划了袭击路线。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内,巴拉耶夫以装修为名,陆陆续续把行动所需的武器和炸药全部运了进来。酒吧和咖啡馆开业后,其余恐怖分子则以顾客的名义经常光顾,实则是在讨论安排行动事宜。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0月23日晚,70余名恐怖分子聚集在剧院外面,19名“黑寡妇”先潜入酒吧和咖啡馆取出隐藏的武器装备进行分发,而后由巴拉耶夫率领40余人迅速占领了剧院,其余30余名恐怖分子隐藏在剧院外围充当耳目,用手机随时向巴拉耶夫通报警方的情报,而巴拉耶夫则接受远在高加索山区的巴萨耶夫遥控指挥。巴拉耶夫为隐蔽自己和外界的通信,在事件中多次强迫人质给外界打电话,企图混淆视听,结果还是被俄罗斯技术部门发现。“黑寡妇”在事件中也出尽风头,尤其是1名刚刚大学毕业的24岁“黑寡妇”,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发表了“渴望赴死”的宣言,让世界为之震惊。

巴拉耶夫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也确实给俄罗斯的营救行动带来巨大的困难,但最终难逃正义的制裁,身中几十枪而死。这里用一位事件中的幸存者鼓励普京的话作为结尾:恐怖主义穷途末路,而我们拥有未来!

本文作者:中华鹰犬,“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