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56年北京开会时周总理见一人眼熟,毛主席: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2023-08-12 16:59:04

“哎呀!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1956年12月,在“全国劳模大会”现场,毛主席主动与一位老人紧紧握手,相拥而泣。

这位老班长正是为毛泽东做饭11年,曾任中央特炊班班长的李开文。


李开文

最先认出李开文的人是周总理,大会当天,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前来到会场,正在和同志们核对会议流程。

一个抬头,周总理发现一道熟悉的人影——是老班长!当年在中央特炊班用餐的不止毛泽东,还有周恩来。

周总理忙不迭跑到毛主席的身边,顺着手指的方向,老班长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故人相认,泪水盈眶。

李开文不仅仅是炊事员,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他为何参军?如何与毛泽东结缘?功成身退后,他又身居何处呢?

毛主席的掌勺人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会师会宁后,周恩来副主席召集各路红军干部来延安开会,说道:

“现在中央缺人手,尤其后勤生活这块,主席现在吃不好睡不好。麻烦各位找一些忠实可靠的人来中央工作。”

周恩来再三强调,一定要“忠实可靠”。

话毕,一位红军师长开了口:

“我手下有个人,叫李开文,是鄂豫皖的老红军了,现任炊事员,人品绝对可靠。”

就这样,李开文随首批被抽调的红军大部队共赴延安进入党中央机关工作,任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后又调任中央特炊班班长。

从此,李开文成为毛泽东的掌勺人,为领袖做饭11年,与毛泽东结下深厚的友情。

在特炊班用餐的不仅有毛泽东,还有周恩来、李富春、陈云......为了充分保证首长们的饮食质量,李开文上任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伙食账。

结果发现,中央首长的伙食花费还不到总账的三分之一。细究根源,原来是来中央厨房“蹭小灶”的人太多了。

李开文实事求是,不怕得罪人,他把所有炊事员和首长身边的警卫员统统叫来,说道:

“各位兄弟,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恨不得三顿并一顿。大家都来吃一口,你让首长吃什么?从明天起,大家都别来了,互相理解嘛!”

众人一听,老班长言之有理,纷纷表示歉意,此后再也没人来“蹭吃蹭喝”。

首长们的伙食标准是三菜一汤,经过李开文的开源节流之后,升级为四菜一汤。

不仅菜品多了,质量也明显提升,但是伙食费还仍有剩余,主管伙食的李富春部长备受感动,李开文被评为“大模范”。

李开文自称:“我没什么本事,只会做饭,我的工作就是做饭,大伙吃好了,我比谁都开心。”因此,要是哪位领导没吃上饭,李开文比谁都着急。

有一次,毛泽东挑灯夜读,忙到深夜也不见有人来取饭菜。李开文心疼坏了,将饭菜热了又热,捂在怀里,亲自送往毛泽东的窑洞。

时值寒冬,狂风呼啸,衣衫单薄的李开文直打寒颤,他走到门前,敲了敲门:“主席,我给您送饭来了。”

随着门被推开,寒风呼啸而入,李开文冻得直哆嗦。风声和推门声惊动了毛泽东,一看是老班长来送饭,毛泽东赶紧起身相迎:

“哎呀!我忙糊涂了,还要您跑一趟。”

毛泽东握住李开文冰凉的手,又看看热乎乎的饭菜,感动不已,连忙翻出一件羊皮背心,说话间就要给李开文穿上。

李开文连忙推辞,一连说了好几个“使不得”,毛泽东劝道:

“老班长,您给我送饭,我不能让您冻着回去啊!您要是生病了,我上哪去吃这么可口的饭菜啊!”

在毛泽东的盛情难却之下,李开文穿上背心告辞,身体暖和了,心里更暖和!

回到厨房,李开文看到一个新来的炊事员小战士穿得更单薄,没有片刻犹豫,就把刚穿热乎的羊皮背心脱下,送给孩子御寒。

1947年2月,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胡宗南突袭延安,毛泽东运筹帷幄,气定神闲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李开文跟随毛泽东,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黄土高坡食物匮乏,李开文决定铤而走险。

原来在大撤退之前,特炊班早就把腊肉、咸鱼、腊鹅、草鸡蛋等食物全埋进一处秘密窑洞内。

一天夜里,李开文喊上几个精干战士,直奔敌占区的延安,摸黑找到窑洞,运出食物,大功告成!

翌日清早,毛泽东看到一桌丰盛的好菜,当即质问怎么回事。李开文如实相告,毛泽东气得摔了筷子:

“简直胡闹!你不要命了?我们宁可饿肚子,也不愿你去冒险!”

李开文暗自抹着眼泪,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年过半百的他依然愿意为毛泽东以身涉险,毛泽东心中感动,自觉语气过重,柔声细语道:

“大家吃饭吃饭,这是老班长的一片心意啊。班长,你也坐下一起吃。”

李开文这才破涕为笑。

经此一事,毛泽东与李开文的友情更进一步,历久弥坚。

自任特炊班班长以来,李开文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上至领导,下至小炊事员,他皆以真心待之。

正如周恩来所说,他是“忠实可靠”的人。因为在进入特炊班之前,李开文就是一名“忠实可靠”,备受赞誉的红军战士。

经过家门而不入

李开文是安徽金寨县人,生于1898年。他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幼就靠卖力气为生。

李开文个头不高,但生得壮实,可以挑着担子背负重物走上百里,崎岖的山路对他而言如履平地。

就在李开文为碎银几两糊口之际,1932年,红色风潮席卷金寨县,救苦救难的红军来了!

在了解到红军干的是“帮扶工农,消除贫困,推翻压迫”的好事之后,李开文毅然报名参军,时年35岁的他被分配至红25军73师219团。

虽然精力不比年轻人,但李开文有一双大脚板,还有的是力气,因此被分配到担架队任队长。

1932年农历八月十九,天色近黄昏,正在吃晚饭的李开文突然接到“部队即刻开拨”的命令,国民党发动大围剿,密密麻麻的敌人正涌向大别山。

事态紧急,李开文甚至来不及向家人辞行,撤退途中,部队途径李开文家后门。

李开文忍着眼泪,强行别过头去,眼睛紧盯地面,匆匆随部队前进,不敢往家的方向多看一眼。

原来,李开文的妻子刚刚诞下一对双胞胎,才16天,大儿子也已经八岁,每当李开文回家,总会亲热地叫着“爸爸爸爸”。李开文生怕多看一眼,就再也挪不开腿。

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过家门而不入,战友也劝他回去看一眼,他充耳不闻,从此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一别就是17年。

西撤的路注定是一条血路。身为担架队长的李开文虽然没有摸过枪,但他依然是奋斗在前线的红军战士!

每当有战友倒下,他必须在第一时间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去,将伤员安置在担架上,抬送医院救治。

过程中,为了甩掉敌人,战士们可以扔掉笨重的武器,轻装急行。但是担架队抬的是活生生的人,李开文一直都在负重前行。

随着遭遇战越来越多,伤员也越来越多,李开文需要不分白天黑夜进行急行军。

平坦的大路早被敌人占领,红军队伍只能选择偏僻难行,乱石嶙峋的小路。草鞋不知被磨破多少双,担架队全员脚上布满密集的血泡,一走一个血脚印。

有一次,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急行军30公里,中途没有换人,甚至没有换肩,在穿过敌人最后一道封锁后,李开文终于歇了口气。

这一歇息,李开文只觉胸口一阵热浪翻涌,止不住地吐血。战友们围了一圈,扶的扶,端水的端水,李开文摆摆手:

“我坐会就好,把水留给伤员,咱们继续赶路,小心敌人,不可大意。”

经过一路厮杀,队伍从皖西行至川北,前脚抵达汉中,后脚就有敌机紧追不放,盘旋而至。

炸弹从空中倾泻而下,担架队战士躲闪不及,李开文还没来得及反应,只觉眼前一片漆黑,他瞬间被崩塌的山谷碎石掩埋。

等他醒来时,人已躺在四川通江县医院。他摸了摸身子,所幸并无大碍;他试着下地活动筋骨,慢慢走出病房,也行动无阻。

刚要松一口气,李开文察觉到不对劲——只见走廊来来往往的人,光张嘴不出声,他听不见了!

果然,医生告知他的双耳听力严重受损,日后静养则会略有好转,但不复从前。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这意味着他再也不能上前线作战,甚至不能抬担架,听不见声音的人如何对敌情保持警觉。待出院后,团长痛惜之余,将李开文安排进炊事班。

李开文由一名红军担架员变成了红军炊事员,虽然身份转变,但“忠实可靠”的品质依然熠熠生辉。

军中上下都知道,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敌情多么紧张,李炊事员总能升起第一缕炊烟。他更是因此跻身特炊班班长,与毛泽东结缘,也算因祸得福。

1949年7月,眼看革命胜利在望,中央对这位“老功臣”有了新的安排,李开文将何去何从?

他在家乡守粮仓

起初,中央群工部部长李维汉想让李开文担任天津塘厂厂长,这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肥差,李开文却吓得连连拒绝:

“不行不行,我没文化,到现在总共也才认得1206个字,怎么管理一个厂嘛!”

话虽如此,其实李开文是放不下家中妻儿,一别十七载,他思乡情切。李维汉深表理解,便不做强求。

李开文准备返乡,这一别很可能再也无缘见到毛泽东,于是他特地来到香山辞行。


李维汉

二人促膝长谈,话别许久,依依不舍,毛泽东说:

“听说你现在能识千字,太好了!以后常和我写信,我的老班长!”

李开文双眼含泪,郑重敬礼,就此告辞,踏上回家之路。返乡后,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也从华东军区转至安徽。

地委得知这是从中央,从毛泽东身边退下来的老英雄,不敢怠慢,询问其想从事什么工作。

此时,李开文已是“孤家寡人”。妻子张氏因受到国民党军清算,寒冬腊月之际被迫东躲西藏,冻得奶水不足,双胞胎孩子只能眼睁睁饿死。


李开文为青少年做爱国宣传教育

张氏又等了李开文十年,以为他战死沙场,无奈之下改嫁他人。

李开文心如刀绞,决定哪也不去,就在家门口的响山寺粮站做个站长,守着曾经的家,守护国家的口粮。

响山寺粮站属于中心粮站,下辖四个粮库,面积多达上百里。李开文与其说是站长,不如说是工人。

为了管理好这些粮食,李开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四个粮库之间的山间小路,李开文熟悉到闭着眼睛走,都不会出错的程度。


响山寺粮站

他惜粮如命,工人吃饭时撒落的米粒和吃剩的馒头,他毫不嫌弃,放进嘴里继续吃,教育道:

“你们这些孩子啊,就是不知道打仗有多苦,想吃都没得吃。”

在他的以身作则之下,粮站工人个个一身正气,粮站经营得井然有序,李开文因此被评为“粮食系统劳动模范代表”。

1956年12月,“全国劳模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开文赴京参会,接受表彰。

在大会现场,毛主席和周总理抢先一步认出李开文,毛主席激动得上前握手:

“哎呀!我们的老班长回来啦!我们又见面了。”

李开文目不转睛地看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沉默不语,却早已老泪纵横。

会后,毛主席特邀李开文一人来家中聚餐。临别前,毛主席看着衣衫单薄的李开文,又送了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新皮鞋,宛若回到当年“寒风送饭”的那个夜晚。

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的皮大衣回乡后,家里被围得水泄不通。乡亲们羡慕极了,一个个都要摸摸皮大衣,看看新皮鞋。

后来,衣鞋都被李开文捐给金寨县政府办“建国十周年”展。展会结束后,大衣捐赠留作纪念,皮鞋得到归还。

李开文把这双皮鞋擦了又擦,根本舍不得穿,小心翼翼琐在柜子里,当成心肝宝贝。饶是如此,李开文始终都是无私的,始终舍己为人。

1960年的一个寒冬,村里的“刘拐子”来串门,李开文见他行动不便,单薄的布鞋早就破烂不堪,脚趾头冻得发紫,再冻下去这脚算是废了。

李开文于心不忍,含泪将珍藏的皮鞋送人。


李开文故居

1992年,耄耋老人李开文在家中与世长辞,被安葬于响山寺后山,化作清风明月,永远守护着故里。

李开文跟随毛主席11载,始终以毛主席为榜样,终其一生贯彻“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他将毛主席放在心中,他将“毛主席精神”洒满人间,致敬永远的老班长!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