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5年蒋介石离世,周总理公开说12字精准概括,揭露蒋氏必败真相

2023-07-27 16:59:51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历史上离不开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但在这三个人中,周恩来和蒋介石的交往,就像过山车一样,时起时落。

从第一次握手,到兵戎相见,再到后来两人的逝世,历史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那么,他们对彼此的评价又如何呢?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逝世,周恩来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从共事到分道扬镳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之后,蒋介石身为校长,最头疼的就是军校政治部这个职位。刚开学才三四个月就换了两三任了,这个职位是由共产党人建议的,经过孙中山认同的,目的就是改变军纪涣散的状态。

但面对这个新职务,谁也没有经验,因此这个职位的人选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而当时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就给蒋介石提供了一个15人的名单,第一个人就是周恩来。


不过当时的蒋介石并没有注意到他,反而选用了几个不合适的人才。直到他实在找不到人的时候,这才想起了周恩来。于是,便去问张申府,周恩来回来了没有。

张申府对于蒋介石也敢于直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初给蒋介石上交名单,现在才想起来问他,而且当时周恩来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干政治教官,他这样埋没人才的举动让张申府有些不悦。

张申府直接对着蒋介石开骂:“能人得不到重用,庸才鸡狗升天,所以搞不好!”

蒋介石被张申府怼得无话可说,只能软下声音来,他身为政治副主任,不能这样说。

张申府也告诉他自己准备辞职,可以请周恩来担任他的职务,说罢便转身离去。蒋介石盯着张申府离去的背影,气得不知如何是好。


11月份,周恩来正式被任职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天,他跑去找蒋介石商量往铁甲车队调人的事时,两个人也进行了一番热切的交谈。

这次见面是蒋介石和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也是第一次握手,随后他们面对面地坐下来交谈,这一年周恩来26岁,蒋介石已经38岁。

蒋介石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寒暄起来:

“早就听说你来了,只是乱七八糟的事太多抽不出时间交谈。听说你也是浙江人?”

首次见面,蒋介石便以同乡的身份和周恩来套近乎,周恩来表示自己祖籍在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

还没等他说完,蒋介石激动地说道,我们是同乡,绍兴和奉化离得不远,而且他最早的名字也姓周,可以说两个是同宗同族。蒋介石的热情是周恩来没想到的。

之后,还主动询问周恩来,有没有女朋友,有的话可以来到军校一起住,没有的话也会给他介绍。

题外话聊得有些多了,周恩来很快把话题转移到了成立铁甲队的事情上。

蒋介石也表示了同意,离开时还握着周恩来的手,满脸笑意地说道:“我信任你!”

起初,对于周恩来,蒋介石是满满的欣赏。

1925年2月,黄埔军校决定东征,出发之前,周恩来为他们编了一个戏剧叫做《革命军》,蒋介石看后连连称赞,要知道他几乎是很少夸奖别人的,但这天他却说道:“这周恩来真是个导演人才,这个戏编得好。”


很快,东征军就出发了,周恩来建立了行军作战中的一套政治工作制度,一路上宣传队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回应。

在其中,周恩来发挥了很大的鼓舞和组织领导作用,蒋介石也非常自豪,一见人就说道:“黄埔军校里他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是周恩来,一个就是邓演达。”

而当时的周恩来也非常尊重蒋介石,在军校管理和两次东征战斗中,也都尽全力配合蒋介石的工作。

但随着蒋介石权力的不断增大,他的狐狸尾巴逐渐显露。

1925年11月,在东征途中,他召集连以上的军政人员参加会议,公开表示黄埔军校不可分裂,要求周恩来把黄埔军校以及在军队中的共产党员的所有名单告诉他。

周恩来深思熟虑之后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需要请示中共中央才能决定,于是当即拒绝了蒋介石。


第二次东征胜利之后,为了以防蒋介石对中共下手,周恩来便和陈延年等人商讨准备另组国共合作的军队,但因为中共中央不同意,这一提议也始终没能实现。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事件发生之初,周恩来被软禁,释放后,他第一时间给蒋介石打去电话,希望他能尽快释放40多名共产党员。

最后在周恩来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只能立即释放。然而,通过此事,周恩来深知他和蒋介石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于是便决定辞职。
兵戎相见到国共谈判

1926年7月,国共两党决定北伐,出事之前,张治中请求,让周恩来回来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来加强两党的合作。


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也举荐周恩来,希望他能参加北伐,有他将会如虎添翼。在两人的建议下,他不得不考虑周恩来在此次北伐中的重要性。

其实在他的心里,他对周恩来也是佩服的,他的能力在国民党里面是无人能及的,如若这次北伐他真能出任,那么对自己来说将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拉拢周恩来,蒋介石决定亲自宴请,还找来恽代英作陪,热切地说道你们都是我的同乡,我都是以知己看待的,希望恩来兄能与我一道北伐。

周恩来知道蒋介石打的算盘,婉拒:“此事我只能由中共中央决定,我个人难以抉择。”

蒋介石看周恩来态度如此坚决,便不再强求,悻悻地说道等北伐胜利归来,你再回黄埔来。


谁都知道这只是蒋介石的说辞,很快,四一二政变之后,周恩来和蒋介石彻底决裂。周恩来毅然决然在南昌组织武装暴动,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此,蒋介石下令悬赏8万元缉拿周恩来,最终无功而返。

1936年,蒋介石加大了剿共的力度,将毛主席和周恩来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陕北之后,他决定亲自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赶紧行动。没想到,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被软禁在了西安。

西安事变之后,周恩来以调停人的身份再次见到了蒋介石,决定和蒋介石展开谈判。

12月24日晚上当蒋介石得知周恩来要见他的时候,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些不安。当周恩来进来的时候,蒋介石因腰伤半靠在床上,向周恩来握手。

久别重逢,两人已经十年未见,周恩来看着衰老的蒋介石有些吃惊,他的身上似乎没有了当年在黄埔军校时的意气风发了。周恩来笑着主动寒暄道:“蒋先生,我们十年不见面,你显得比以前苍老些。”


蒋介石一时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只能尴尬地笑了笑:“能不老吗?你看这些事情……”

也许是觉得自己在周恩来面前太过窘迫,蒋介石整理了下情绪,端起架子说道:

“在我们斗争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你,即使在内战期间,我仍然回忆起你曾经为我工作得很好。我希望我们能再次一起工作。”

周恩来察觉了蒋介石的话外之音,询问他为何不停止内战。蒋介石只是顺嘴说道,他在等你们到西北来。“你是我的老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不满地瞥了蒋介石一眼,提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只要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整个红军都会听从你的话。


蒋介石和蒋经国

见蒋介石不说话,周恩来决定和他拉拉家常,说如果他想见蒋经国的话,我们是可以帮忙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最挂念的就是蒋经国和蒋纬国两个儿子,周恩来的一句话让蒋介石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红了眼眶。

沉思片刻后,终于开口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说道:“恩来,我们再也不要打内战了。我回南京后,你可直接来找我谈。”

这天晚上蒋介石和宋美龄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不久之后,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张学良却被扣留。

从1937年2月开始,国共两党开始商谈共同抗日的问题。

在这期间,蒋介石和周恩来也进行了多次接触,虽然也曾一度陷入僵局,但在周恩来有效的斡旋之下,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蒋介石还公开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开启了全民族抗日的新局面。


其实,对于周恩来,蒋介石始终感觉到不能为他所用有些可惜,甚至成为他的死对头。他对陈布雷吐露真心:“周恩来是个人才啊!我们党里像他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并没有履行他的诺言,继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

因为张家口的问题,国共谈判几乎决裂,当国民党代表和周恩来谈到苏北淮阴县的地方政权的问题时,国民党想要共军撤出,周恩来愤怒不已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做出让步,不然的话他是没有颜面去见江东父老的。

因为意见不合,周恩来感觉到蒋介石的谈判是完全没有任何诚意的,就这样,中共谈判破裂,而这也是周恩来和蒋介石的最后一面,从那以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尽管两人并未再相见,但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双方的较量还在进行。
蒋介石离世,周恩来说出12个字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蒋介石在台湾发现了一个“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武装基地。这支一百多人的“游击队”让蒋介石愤怒不已,生性多疑的他尽管镇压了这支部队还是总觉得不安心。

和尼克松会见之后,蒋介石不安的心情越来越严重,所以便想着要暗杀几个大陆的要人来出出气。


第一个就是陈毅,但他派了两批杀手都没有得逞;第二个就是叶剑英,特务刚摸准了叶剑英的生活规律之后就被抓获。

为何要刺杀陈毅和叶剑英呢?当时他们都是市长,最终的目的就是想搞乱上海和广州,两次暗杀没能成功,让蒋介石更加气愤。

于是,他决定把目标放得更远大,直接向周恩来下手,企图造成大陆的恐慌。

除了要扰乱大陆,蒋介石向周恩来下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周恩来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红人,在国际上受到了不少称赞名声大震,同时对台湾的威胁也是最大的,而他出国的时间也比较多,所以他决定向周恩来下手。


此时的周恩来却仍旧希望和蒋介石化敌为友,在日内瓦会议上给他留面子。而蒋介石却决定在此次会议的过程前后进行暗杀。

一次不成功就两次,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行动小组。

尽管如此,周恩来仍旧在积极争取蒋介石,希望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希望能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还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办法。

1956年年底,周恩来在印度加尔各答答记者问时,再次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争取蒋介石,如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就有了贡献,而他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留在中国的任何地方。

当一位记者询问:“是否给蒋介石一个部长职务?”周恩来爽朗一笑:“部长太低了!如果蒋中正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地位。”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后,蒋介石终于病倒了。随着病情的恶化,蒋介石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甚至引发了并发症。

1975年1月9日,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心脏缺氧症,但因为肺炎没有痊愈,总是会发烧,为此,蒋经国每天三次来探望蒋介石。

2月份,蒋介石病情逐渐加重,说话的声音也开始渐渐微弱。3月26日晚上,蒋介石病情再度恶化,经过三个小时的抢救才好转。蒋介石自觉时日无多,于是便叫蒋经国召集党政要员来官邸,口授遗嘱。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似乎已经有了要死的预感,一直抓着宋美龄的手,让他不要离开。在这之前,每当宋美龄来探望的时候,蒋介石总会让她回去休息,但今天却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不肯松开。


蒋介石宋美龄

下午8点15分,蒋介石的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当蒋经国赶来后,抢救已经无效。这天晚上,蒋介石逝世,享年89岁。

蒋介石逝世后,经过防腐处理,装在一个黑色大理石棺椁里,停放在“慈湖行馆”正厅。

蒋介石的逝世,震惊了国内外,当毛主席得知后,并无太大的起伏只是说了一句:“知道了。”

相比毛主席,周恩来面对记者说出了12个字,对蒋介石做出了最终评价:“拙劣的战术家,合格的战略家。”

而周总理的评价可谓字字精准,真实揭露了蒋介石必败的真相。事实就是如此,蒋介石一生都在和政治和权力做斗争,是有政治头脑的,但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却不怎样。


蒋介石去世后,很多国家都对他进行了吊唁,但唯独只有一个国家给蒋介石做出了最无情地评价。

而这个国家就是瑞典,在《今日新闻》中,他们就蒋介石的人生进行了评价:

“蒋介石,他根本就是一个鬼魅,他的死,也仅仅是一个鬼魅的消失而已,蒋介石这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在荒诞的时间里,得到了许多不该得到的同情的老顽固而已。”

尽管瑞典的评论比较犀利,但却也是对蒋介石最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