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30万志愿军回国后怎么安置?杨勇上将提出建议,和粟裕达成一致

2023-05-17 17:03:20

志愿军的回国问题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经过数年鏖战后,中美双方军队将战线维持在了北纬38度,于是在双方都打不动也不想再打下去的情况下,中、美、朝三国在板门店签署战争中止协议。

然而停战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麻烦,那就是130万的志愿军不好安排。

这么多的志愿军一下子全部回国,必然带来人员管理的混乱。毕竟130万部队放到现在,已经堪比一个军事大国的兵力,目前除了中国有230万正规军外,也就美国、印度、俄罗斯、朝鲜这4个国家的正规军人数超过了百万人。

所以这130万人回国,可以直接让中国多出好几个大军区,我国不可能让他们全部待在一个地方。但要让他们分散,或者说是安置在国内的各个军区中,那怎么接收、各军区接收多少、接收后怎么安置,编制怎么算等等,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于是在1953年7月《板门店协议》签订之后,中国提出了多批次、缓慢撤回志愿军的决定。

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备美国。因为1953年时的朝鲜战场上虽然停火了,但随时都可能再度爆发战争。

朝鲜战场的局势

关于这一点,主要有两方面的解析。其一是法理上的问题,《板门店协议》是一个停火协议而非停战协议。在法理上,这份协议并没有停止朝鲜战争,只是“中止”了这场战争。甚至一直到现在,这份协议依旧只是一份中止协议,到21世纪后,朝鲜战争从法理上都一直没有结束。

最关键的是,韩国并未在《板门店协议》上签字。

也就是说,韩国一直到今天都不承认朝鲜战场已经停火。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法理上韩国可以不对朝鲜宣战就展开对朝鲜的进攻。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鲜成为了唯一一个和中国有军事盟约的国家,在1961年签署的《中朝友好条约》中,有特殊情况下中国和朝鲜需对对方提供军事协助的条款,该条款直到今天依旧有效。

其二就是当时朝鲜半岛局势的问题。

朝鲜战场停火并不是美国认为达到自己战略目的了想停火,纯粹是大家打到打不下去的。

从第五次战役开始,中美两边就在朝鲜半岛不断修筑工事,中国甚至挖出了一条“地下长城”,各种交通壕、堑壕、地堡、暗堡四通八达。

如果中美再打下去,朝鲜战争只能冲着一战那种模式走。大家消耗几万条人命,就只为让战线向前扩展几米。大家都不想平白消耗人命,自然就只能选择停火。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是均势,如果志愿军是劣势,美国将毫不犹豫地再度跨过38线。所以1953年时,志愿军要是一下子撤回国,那美国极有可能撕毁《板门店协议》。

并且在1953年时,已经停火的朝鲜战场火药味非常浓,因为李承晚不想让朝鲜战争结束,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仗——金城战役就是奔着消灭韩军有生力量,让李承晚放弃在朝鲜战争谈判中继续搞事打的。

金城战役后,李承晚还拒绝在《板门店协议》上签字,这就不难看出他的态度。

所以1953年要是130万志愿军直接回国,李承晚部连《板门店协议》都不需要撕就能跨过38线,因为他都没在《板门店协议》上签字。

此外在1976年时,朝鲜和美国因为“边界”一棵树到底是砍还是不砍起了争端,还差点打起来,这就不难看出,当时朝鲜战争很容易再度“死灰复燃”。

志愿军回国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志愿军不能一股脑的撤回国内。

于是中共中央下达了多批次撤回志愿军的命令,这130万志愿军是分成了6批撤回。

第一批次志愿军撤离时间是1953年,撤回部队是志愿军第40、60、63、64、65这5个军。第二批次的撤离时间是1954年,撤回的是志愿军第12、15、47、67这4个军。第三批次的撤离时间是1955年,撤回的是第24、46、50、68这4个军。

此外在志愿军撤离这个问题上,我国内部还出现过一些分歧。

杨勇上将提出要将前3批撤回的志愿军全安置在北方,让他们集中起来。理由还是朝鲜战场的局势问题,如果朝鲜战场再度爆发战争,这3批志愿军随时都能进朝鲜半岛作战。

不过粟裕大将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志愿军分散。第一批次安置在东北、第二批次安置在华北,第三批次安置在华中和四川地区。

至于粟裕大将打算这么安排的理由,还是和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防压力有关。毕竟当时中国面临的军事威胁可不单单只有东北地区,还有蒋伪政权。这样的分布式安置,可以照顾到全国的兵力部署。

最终,杨勇上将和粟裕大将的意见达成一致,中央通过了粟裕大将的方案。

于是截止至1956年1月,在朝志愿军还有5个军和其它一些机关单位,总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至1957年12月,在中国、朝鲜以及苏联的三方讨论下,达成了这最后一些志愿军何时回国的相同意见。

1958年1月,毛主席发电报给金日成,同意志愿军在1958年3月开始分3批撤走剩下的在朝志愿军。1958年2月,中国和朝鲜发布了《中朝联合公报》,确定了最后的志愿军回国的时间和事宜。